文章最後修改於 2025-09-12
深度學習定義懶人包:運作 7 流程、5 個優點與 3 個技術差異一次懂
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, DL)是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, ML)的一個分支,主要使用人工神經網路(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)來模仿人腦的學習方式。
深度學習讓電腦能夠從大量資料中自動學習,完成如語音辨識、影像識別等複雜任務。
(一)AI 深度學習怎麼運作?拆解 7 步驟,學會背後邏輯!
- 準備大量資料:蒐集大量資料,讓模型能從中學會判斷規則。
- 設計神經網路:決定網路有幾層、怎麼連接,並設定激活與損失函數,決定訊號傳遞與錯誤修正方式。
- 正向傳播:資料從第一層一路往下傳,模型依照訓練做出預測結果。
- 計算誤差:比較預測和正解的差距,數字越大表示錯越多,模型需要調整得更多。
- 反向傳播:根據誤差往回調整每層連線的權重,修正錯誤、改善預測。
- 重複訓練多次:模型需反覆看資料,經過多輪訓練,才能真正學會規律。
- 測試模型:用沒看過的資料驗收模型學得如何,確認是否能處理新情況。
1️⃣ 準備大量資料(Data Collection)
深度學習的第一步,就是要讓電腦「大量看東西」,資料愈多愈雜,學起來才有用。
這些資料可以是圖片、影片、聲音、文字,甚至是網頁點擊紀錄或是車子的行車影像。
以「分辨狗和貓」來說,光靠幾張圖片,電腦只會學到很表面的差異。但如果你給它幾萬張不同角度、不同品種、不同背景的照片,它就能慢慢找出狗跟貓在耳朵、鼻子、體型上的細微差別。
資料怎麼來?大概有三種方法:
- 抓現成的:像是 Google 開放的影像資料集、Kaggle 平台、或大公司釋出的語音、文字資料,這些都能直接拿來訓練。
- 自己蒐集:企業可能會把自己累積的訂單紀錄、顧客反應、商品照片整理起來,變成一份自己的資料庫。
- 透過互動產生:像是自駕車邊開邊錄,或者聊天機器人跟人對話後留下的文字內容,這些也會變成資料來源。
資料量除了要多,還要「有代表性」。不能只給模型看金毛跟米克斯的照片,牠就會以為這世界只有兩種狗。資料愈多樣,模型學得愈完整,出錯機率就愈低。
2️⃣ 設計神經網路架構(Model Design)
這一步是在幫電腦設計一套讀書方法,要怎麼學、怎麼記、怎麼做判斷。
你要先決定這個「神經網路」要幾層(也叫深度)、每層要幾個神經元(也叫節點),還有這些層要怎麼連接。
每一層的神經元會處理資料的一部分,然後把結果傳給下一層,越後面的層能處理越抽象的特徵,像是從圖像邊緣→形狀→整體輪廓→這是一隻柴犬。
這裡可以設定一些細節,像是「激活函數」會判斷訊號夠不夠強、值不值得傳下去,避免網路亂傳沒用的資訊;「損失函數」則用來評估每次猜錯的程度,是幫助模型學會怎麼調整自己的關鍵工具,錯得越多,調整幅度就要越大。
3️⃣ 正向傳播(Forward Pass)
電腦開始推理,把一筆資料丟進神經網路,從第一層一路傳到最後一層,每一層會根據之前學的方式處理資料、傳訊號,最後吐出一個預測結果。
像是輸入一張照片,經過層層判斷後,輸出「這是狗」或「這是貓」的機率。
整個往下計算的過程就叫正向傳播,是模型做出猜測的第一步。
4️⃣ 計算誤差(Loss Calculation)
這一步是比對模型的預測跟正確答案差多少。
像是模型說「這是狗」,但正確答案是「貓」,那這次就錯得很明顯,誤差值就會很大。
這個誤差值是用來告訴模型「你這次猜得離譜不離譜」,算出來的數字叫做損失(Loss),
數字越大表示猜得越不準,模型就要更大力調整。這個步驟會讓讓模型知道自己錯在哪,為後面修正做準備。
5️⃣ 反向傳播(Backward Pass / Backpropagation)
剛剛算出來的誤差,會從最後一層一路往前傳,告訴每一層的神經元「你剛剛哪裡幫錯忙了」。
模型會根據這個誤差來調整每條連線的權重,像是在微調每個決定的力道,讓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能猜得更準。
6️⃣ 重複訓練很多次(Epochs)
模型不是看一次資料就能學會,它要反覆看同一批資料很多次,每看完一輪就叫做一個 epoch。
每一輪模型都會再做一次預測、算誤差、調整權重,讓判斷越來越準。訓練次數越多,模型就越有機會抓到真正的規律,而不是只記住表面。
7️⃣ 測試模型(Evaluation)
測試模型的目的是驗收成果,看它是否準備好面對真實世界的資料。
當模型訓練得差不多後,不能只看它在熟悉的資料上表現好不好,還要拿出一批「沒看過的資料」來測試,看模型能不能正確判斷新東西,才知道它學的是規則,不是死背答案。
如果在新資料上表現也不錯,才算是訓練成功;反之就代表模型記得太死,沒有真的學會,稱為過度擬合。
(二)深度學習優點有哪些?5 個理由橫掃各大應用場景!

- 可以處理很亂的資料
深度學習特別會處理那些沒辦法乖乖排進表格的東西,像是圖片、聲音、影片、聊天紀錄這類「非結構化資料」。
一般人要整理這些東西會很頭痛,但深度學習可以自己看出圖裡有什麼、語音講了什麼,不需要人工一張張分析。
- 可以用沒標籤的資料學習
有些資料沒有標示答案(像是這張圖是什麼),但深度學習一樣可以從中學習,這叫「非監督式學習」。
為資料貼標籤花費太多時間、資源,能直接讓模型自己從原始資料中學,就是超省事。
- 可以發現人看不到的規律
深度學習用的是一層一層的神經網路,就像一張超密的濾網,能在海量資料中找出隱藏的規律。
很多時候人眼看不出來的關係,它卻能抓到,像是某些疾病的影像特徵、使用者行為模式等。
- 可以處理即時變動的資料
深度學習不只會看靜態的東西,也能追蹤變化,如時間序列資料或即時資料流。
像是自動駕駛、股票預測、聊天機器人這種需要「當下判斷」的情況,深度學習都能即時應對,邊接收邊學習。
- 越多資料越強大
深度學習適合訓練在大型資料集上。資料越多,模型越能抓到關鍵模式,不但預測更準,還能應對不同情境,越學越聰明。
(三)別再混用!AI、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哪裡不一樣?一張表格搞清楚三個名詞核心概念!
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差在哪? | |||
項目 | 人工智慧(AI) | 機器學習(ML) | 深度學習(DL) |
是什麼 | 讓機器具備智慧行為的統稱 | 讓電腦從資料中學會判斷的 | ML 裡最強的技巧,用神經網路來學資料 |
學習方式 | 人工寫規則,無法自己學習 | 從標註資料中學出規律 | 自動從原始資料中抓重點,不需人工介入 |
特徵處理 | 手動設定條件 | 通常需人工挑特徵 | 自動提取特徵,無需人工干預 |
資料需求 | 不一定需要資料 | 需要標註資料,資料量需求中等 | 需要大量資料,越多越準 |
擅長處理資料類型 | 結構化規則、明確條件 | 結構化資料(表格、數字) | 非結構化資料(圖片、語音、文字、影片) |
代表應用 | 早期象棋 AI、固定邏輯客服 | 廣告推薦、風險分析、商品分類 | ChatGPT、Siri、臉部辨識、自動駕駛 |
人工智慧(AI)、機器學習(ML)和深度學習(DL)三者的關係,就像是一層包一層的圈圈,最外層是 AI、中間是 ML、最內層是 DL。
🌱 人工智慧(AI):最大範圍的概念
人工智慧(AI)是一個最大的概念,目標是讓電腦或機器「看起來像人類一樣會思考」,只要能讓機器模仿人的判斷、推理、對話或反應行為,不管用什麼技術,都可以叫做人工智慧。
像早期的象棋電腦、固定回覆的客服系統,雖然只是按照規則反應,沒有學習能力,但一樣屬於 AI。
🌱 機器學習(ML):人工智慧裡的一種技術
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則是人工智慧裡的一種技術,不再靠人手動寫規則,而透過大量資料讓電腦自己學規律。
我們只要準備好很多資料,每一筆都有「正確答案」,讓電腦自己從中歸納出判斷邏輯。
比方說,給電腦一萬張標示好是「貓」或「狗」的照片,模型就會自己找出牠們的特徵差異,未來遇到新照片時,就能做出判斷。
🌱 深度學習(DL):機器學習裡進階的技術
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是機器學習裡面最進階的做法。
它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,建立一層一層的「神經元」,讓資料從輸入進來後,經過多層處理,自動學出答案。
傳統機器學習通常需要人幫忙選擇哪些資料是重點(例如耳朵長度、鼻子形狀),但深度學習不需要人介入,自己會從資料中找出重要特徵。
在辨識圖片時,前幾層會分析顏色和邊緣,中間層抓出輪廓,最後幾層就能辨認出那是一隻貓或狗。
深度學習特別擅長處理「非結構化資料」,像是圖片、語音、文字和影片,是目前 ChatGPT、Siri、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核心方法。
總結來說,人工智慧是「讓機器看起來像人一樣聰明」的概念,機器學習是「讓電腦從資料中學習」的方法,而深度學習則是「用大量神經網路自動學習」的技術。
三者不是互相排斥,而是逐層進化的關係。👉 深度學習 ⊂ 機器學習 ⊂ 人工智慧。
深度學習應用有哪些?7 個生活中的 AI 技術,原來這麼熟悉!
- 社群媒體與串流平台:推薦你愛看的內容、過濾違規貼文。
- 智慧醫療:從影像輔助判讀到語音紀錄輸出,讓醫師更快掌握狀況,也幫醫護人員節省時間。
- 智慧交通:透過即時影像分析與大量資料訓練,系統能在路況瞬變中做出安全判斷。
- 數位助理與客服:不只能聽懂你的話,還能理解情境、給出對話式回覆,大幅減少人力客服壓力。
- 財務金融:深度學習模型可分析交易數據、預測變化,並提早發現可疑行為。
- 工業與製造:從品質檢查到區域監控,自動化系統 24 小時無間斷地維持生產安全與效率。
- 網路安全:不只對照病毒名單,更能透過模式識別預測新型攻擊,大幅提升防護能力。

(一)社群媒體與串流平台
你滑 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,或是在 Netflix、Spotify 上追劇聽音樂,有沒有發現平台總是很懂你?
社群平台會透過影像辨識技術掃描照片,辨識是否出現敏感畫面,再結合文字分析,看貼文的內容是不是涉及違規;串流平台則分析你的觀看歷史、播放偏好、停留時間,預測你下一步最想看什麼、聽什麼,並動態調整推薦清單。
這些任務以前都得靠人力操作,現在交給深度學習模型處理,不只速度快、反應即時,推薦內容也越來越準,讓每個人看到的畫面都更符合自己的興趣與需求。
(二)智慧醫療
看斷層掃描、X 光片、癌細胞影像這些任務,原本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。
現在有了深度學習的幫助,電腦可以先幫忙「圈出異常區塊」,醫師只要進一步確認就好,大大省下判讀時間。
還有語音轉文字技術,能自動把醫師口述的問診內容轉成紀錄,或透過聊天機器人先幫病人初步診斷、建議就診科別,幫醫護人員減輕工作量。
(三)智慧交通
自動駕駛系統能看懂路線、辨識紅綠燈、閃避行人,背後靠的就是深度學習模型來「理解」畫面內容。
輸入行車影像後,模型會即時判斷前方是汽車、行人還是交通標誌,並根據狀況作出反應。
同時,車上的雷達與攝影機所捕捉的資料也會即時處理,用來協助煞車控制、車距維持、車道偏移修正等功能。
模型在訓練階段接收過大量影像資料進行學習,系統才能掌握各種複雜情境,並在真實世界中面對瞬息萬變的路況時,做出即時且安全的判斷。
(四)數位助理與客服
你叫 Siri 幫你設鬧鐘、問 Google 天氣怎麼樣,或跟客服機器人聊退貨流程,都是深度學習在背後運作。
透過自然語言處理(NLP),系統可以聽得懂你說的話、抓出重點,再回應一段有邏輯的內容。
企業也大量使用這類客服機器人,幫忙處理大量重複問題,像是查訂單、修改資料,不但節省人力,也讓服務變得更即時。
延伸閱讀🎈AI客服是什麼?5步驟拆解運作機制,7類型+8應用情境解析!
(五)財務金融
金融業也大量使用深度學習,像是股票價格預測、信用風險分析、詐騙偵測等。
舉例來說,模型可以分析歷史交易紀錄與即時市場變化,預測一支股票是否可能上漲,或者用來分析客戶的消費行為,有沒有出現異常。
如果偵測到可疑交易,系統就會發警示,大大減少詐騙與財務風險。
(六)工業與製造
深度學習也能應用在工廠自動化中,像是用影像辨識來檢查產品有沒有瑕疵、零件有沒有裝錯,或是監控危險區域是否有人誤入。
以前這些都要靠人用眼睛盯,現在只需一個模型就能 24 小時監測了。
(七)網路安全
傳統防毒軟體是靠「病毒資料庫」去比對,但新型病毒常常是沒資料可比的。
深度學習可以根據行為模式去判斷:某個連線或程式的動作很可疑,就主動提出警示。提早發現未知威脅,讓系統安全防護更完整。
延伸閱讀🎈AI應用10大領域產業變革!看懂AI進化3階段,怎麼翻轉你的行業?
新手也能懂,5 個深度學習模型白話介紹!
- 卷積神經網路(CNN):長處理圖片的模型,會從影像中抓特徵來判斷內容,應用在人臉辨識、自駕車、醫療影像上最常見。
- 遞迴神經網路(RNN):懂得記住前後語意,適合處理像語音、文字這種有順序的資料,像是字幕、聊天、語音輸入。
- 長短期記憶網路(LSTM):記性比 RNN 更好,能記得長句子或前面說過的話,用在翻譯、語音助理、音樂創作都很穩定。
- 生成對抗網路(GAN):會自己創作圖片、影片或聲音的 AI 模型,像 AI 畫圖、換臉、照片修復、動畫合成。
- Transformer:目前語言處理最強的模型,能理解整段話的邏輯關係,常用在 AI 對話、寫作、翻譯、總結等。
(一)卷積神經網路(CNN):最會看圖的演算法
卷積神經網路(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)是專門處理圖像的深度學習演算法,也是目前最常見的影像辨識模型。
CNN 會一格一格地看圖片,把邊緣、顏色、形狀這些特徵抓出來,再一層一層濃縮、過濾,最後做出判斷:「這是貓,不是狗」、「這張片子裡有腫瘤」、「這張照片有人的臉」等。
CNN 不只速度快,辨識能力也很準,所以被應用在自駕車、醫療影像、人臉辨識、工廠瑕疵檢查等各種需要「讓電腦看圖」的情境。只要是圖片類的問題,幾乎都是 CNN 出馬。
📌 應用情境:人臉辨識、X 光判讀、自動標記影像內容、自駕車畫面理解
(二)遞迴神經網路(RNN):會記得前一句的模型
遞迴神經網路(Recurrent Neural Network)是專門處理「有順序」的資料,像是語音、文字、時間序列這類前後相關的內容。
它的厲害之處是具備「記憶力」,也就是前面輸入的資料會影響後面的判斷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跟 AI 說了一句話,它不只看你最後一個字,還會記得你前面講了什麼,幫助它更準確理解整句話的意思。
這種模型特別適合應用在語音轉文字、自動生成字幕、聊天機器人、甚至是天氣預測和股市走勢分析等任務。
不過 RNN 的記憶時間不長,太久之前的內容可能會被忘記,所以在需要處理長句子或長時間資料時,會用進階版本 LSTM 來補強。
📌 應用情境:語音轉文字、聊天回覆、自動字幕、股票走勢預測
(三)長短期記憶網路(LSTM):記性更好的 RNN
長短期記憶網路(Long Short-Term Memory)是 RNN 的進化版,專門解決 RNN「記不住太久」的問題。
LSTM 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有一套「記憶管理機制」,能夠決定什麼資訊要留下、什麼該忘記。這讓它不只記得前一句,還能記得前幾句、甚至更久以前的內容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在跟語音助理對話說:「我昨天去了台北,今天天氣怎麼樣?」LSTM 能理解「今天」是跟「台北」有關,不會搞混成你住的地方。這就是它記性好的實際表現。
LSTM 特別適合處理需要理解上下文邏輯的任務,比如翻譯長句、音樂生成、個人化語音辨識、時間序列預測等。
📌 應用情境:語音助手、音樂生成、長句翻譯、個人化語音辨識
(四)生成對抗網路(GAN):會創作的 AI 模型
生成對抗網路(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)是一種讓 AI 具備創造能力的模型,特別擅長「生出新的東西」,像是從零畫出一張人臉、合成一段音樂、甚至模擬一部動畫。
GAN 的核心概念是一場競賽,裡面有兩個角色:一個叫生成器,負責亂中有序地「亂畫」;另一個叫鑑別器,專門判斷畫得像不像真的。
這兩個模型會不斷對抗,生成器努力騙過鑑別器,鑑別器則想找出假貨。互相拚鬥久了,生成器就越來越厲害,能畫出幾乎分不出真假的人臉或場景。
GAN 的應用非常多元,像是 AI 畫圖、臉部換臉、影像修復、老照片上色、虛擬角色創建等。只要你想讓電腦「做出不存在但很真實的東西」,GAN 就是最有創造力的模型。
📌 應用情境:AI 繪圖、虛擬人物生成、音訊合成、影片補畫格
(五)Transformer:現在最紅的語言模型核心
Transformer 是目前語言 AI 世界的主角,像是 ChatGPT、Bard、Claude 這些大家熟知的聊天機器人,背後都是靠這個模型在運作。
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可以「一次看到整段文字」,不像以前的模型那樣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看。
Transformer 使用一種叫「注意力機制」的方式,讓模型在讀一段話的時候,能自己判斷哪些詞比較重要、哪些詞有關聯。
舉個例子:你說「小明跟他哥哥一起去買冰」,Transformer 就能知道「他」指的是小明,而不會搞錯。
Transformer處理文字的速度快、準確度高,也能學習更多語言裡的細節與邏輯,讓電腦說話越來越像真人。它被應用在翻譯、寫作輔助、摘要、問答、甚至是生成小說或新聞。
📌 應用情境:機器翻譯、文字摘要、文章生成、AI 對話
深度學習不炫技,只為幫你解決實際問題;從數據管理到轉換預測,ADBest 實作出真正有感的 AI 整合!
當大家都在談 AI、大數據,ADBest 想說的比較簡單:AI 深度學習不是炫技,而是解決問題的利器。
我們一路觀察,從傳統廣告時代到現在的數據導向時代,行銷最常卡住的點有三個:
- 數據太零碎,每個平台都各說各話
- 報表需要人工整理,曠日費時
- 決策過度依賴經驗,沒辦法即時驗證
這些問題,ADBest 用深度學習模型來處理。
以 Transformer 為例,它能快速分析大量文字與語意邏輯,我們就拿來做內容評估、留言分析、品牌聲量追蹤;CNN 模型能判斷圖片特徵,我們就應用在素材管理、廣告圖自動分群;RNN 或 LSTM 這類時間序列模型,還能幫你預測流量走勢或使用者行為。
但真正的關鍵,是我們進一步整合「AI Agent」的技術,讓系統可以主動幫你完成任務。
舉個例子,當你投廣告遇到轉換率下降,AI 不只告訴你問題在哪,還能自動從 GA、GSC、Meta、LINE Ads 中拉出關鍵指標,進行交叉分析,最後主動提出三種調整建議給你選擇。
這早已跳脫分析工具的範疇,搖身一變成為你最有力的實戰助理。
為了讓回應更快、更精準,ADBest 更進一步開發了具備即時資料更新能力的客製化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系統。
這套系統能即時抓取最新內部或外部數據,針對使用者的提問,快速整理出完整、精準、有依據的答案,讓決策不再只能靠經驗猜,而是靠 AI 給出具體方向,真正做到「從資訊驅動決策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把「AD」重新定義成「AI + Data」。
因為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、變數越來越多的市場裡,能即時掌握數據、主動提出解方的 AI,才是真正能幫助品牌贏下每一場行銷戰的關鍵角色。
對 ADBest 來說,深度學習不是口號,是讓每一個策略更穩、更快、更準的底層引擎。我們相信,下一個成長拐點,從來不在工具本身,而是你怎麼用它「解決問題」。
有任何行銷問題、數據難題,或想知道 AI 怎麼幫上忙?歡迎諮詢 ADBest,下一步就從這裡開始!
打造可落地的 AI 代理,從釐清需求開始
👉 深入了解不同企業的流程/業務痛點
👉 找出真正有用的 AI 應用場景
👉 一起規劃未來的 AI 策略與藍圖
👉 實際建構及開發 scalable 又安全的解決方案
延伸閱讀
🎈AI應用10大領域產業變革!看懂AI進化3階段,怎麼翻轉你的行業?
🎈AI行銷全解析:4大優勢分析、5大市場趨勢及6款AI工具案例介紹!
🎈AI Agent是什麼?與AI差異?企業4思維+6應用分享!
🎈2025 AI公司產業實戰案例公開!熱潮下的10家巨頭品牌AI突圍戰!
🎈AI知識庫是什麼?6大好處+快速建置8步驟,附10平台推薦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