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覽:網站速度是指網頁載入的快慢,不只影響使用者體驗,更會左右 SEO 排名、爬蟲收錄效率與轉換成效。速度快,體驗佳、曝光多、轉換高;速度慢,則可能讓使用者流失、搜尋引擎抓不到內容,最終錯失商機。
網站速度不只是分數問題:影響 SEO、轉換與收錄的 3 大原因!

(一)為什麼 Google 認為速度是 SEO 的重要信號?
Google 早在 2010 年就公開指出,網站的載入速度會影響搜尋排名。2018 年更推出行動版的 Speed Update,聲明在手機上的開啟速度同樣會被納入評分標準之一。
為什麼 Google 這麼重視速度?
原因很簡單:使用者不喜歡等待。
根據 Google 官方數據,當頁面載入的時間從 1 秒延長至 3 秒時,使用者的跳出率將明顯提升 32%,代表若超過 3 秒還沒出現畫面,使用者很可能會選擇離開,間接導致客群流失。
而這樣的行為會被搜尋引擎視為跳出,代表使用者沒有與網頁互動,也沒有繼續瀏覽其他頁面,等於告訴 Google「這個網頁內容對使用者沒有幫助」。
相反地,若網站能在 1 秒左右載入畫面,使用者當然會更願意繼續停留閱覽,Google 也會從這些「互動訊號」判斷網站對使用者有價值,自然就更有可能提升 Google 關鍵字排名。
(二)網站速度慢,爬蟲爬取額度也會被吃掉?
除了排名,網站速度還會影響一個重要指標:爬取額度(Crawl Budget),這是 Google 分配給每個網站的「造訪配額」,也就是搜尋引擎每天會花多少資源來讀取網頁。
Google 每天都有上億個網站要巡邏,它不可能無限制地讀取所有網站的每一頁內容,因此它會根據網站的「重要性」與「伺服器回應速度」,決定要抓幾頁、花多少時間。
如果網站速度夠快,Google 爬蟲(Googlebot)就能在短時間內讀取更多頁面;反之,若載入太慢,它可能直接略過部分頁面、不繼續抓取。
可以想像 Googlebot 是一位手上只有一小時的觀光客,想在夜市裡盡可能多逛幾攤。
如果你的網站(夜市)每一頁都載入得很快,Googlebot 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,爬取並收錄網站的大部分內容,讓所有攤位(頁面)都有機會曝光。
但若是網站每一頁都開得很慢,Googlebot 可能只逛了幾攤就快超時了,其他攤位完全沒有機會被收錄。
不過也不必太過擔心,Google 爬蟲本身有既定的巡視規律,只要網站架構清楚、沒有阻擋爬蟲的設定,爬蟲還是會繼續把頁面陸續補齊,只是時間早晚的差異。
(三)轉換率瓶頸查?從網站速度下手!
網站速度不只影響排名與收錄,更會直接牽動使用者是否留下來、是否完成轉換。

根據 Google 公布的統計,當頁面載入時間從 1 秒延長時,使用者跳出的機率會急速上升:
- 從 1 秒變成 3 秒 → 跳出率增加 32%
- 從 1 秒變成 5 秒 → 跳出率增加 90%
- 從 1 秒變成 10 秒 → 跳出率增加 123%
代表只要網站速度慢一點,使用者等不下去的機率就大幅增加,很多潛在客戶甚至還沒看到內容就直接關掉分頁,那麼更何談轉換的機會。
美國 SEO 顧問公司 Portent 也針對超過 1 億次瀏覽數據進行分析,發現網站速度與「實際成交轉換率」之間的落差:
- B2B 網站在 1 秒內載入時的轉換率,是 5 秒時的 3 倍,比 10 秒時高出 5 倍
- B2C 電商網站也呈現相似趨勢,1 秒內的轉換率比 5 秒時高出 2.5 倍
- 每多延遲 1 秒,平均轉換率就會下降約 0.3%
因此,網站速度不只幫助提升使用者體驗,也能加快爬蟲造訪、增加曝光機會,更能幫助提升轉換率,為品牌帶來實際營收。
| 網站類型 | 載入速度 | 轉換率影響 |
| B2B | 1 秒 vs 5 秒 | 3 倍 |
| B2B | 1 秒 vs 10 秒 | 5 倍 |
| B2C | 1 秒 vs 5 秒 | 2.5 倍 |
| 電商 | 每延遲 1 秒 | 轉換率下降 0.3% 至 20% |
網站速度測試工具不藏私推薦!5 款工具找出問題!
網站速度不是主觀感覺就能判斷,因為每個人使用的裝置、網速、地區不同,體感差異大,因此網站速度必須藉由專業工具檢測,才能掌握問題與優化方向。
以下介紹五個網站速度測試工具,方便大家實際檢測,同時以台北市圖書館網站(https://tpml.gov.taipei/)為例:
(一)網站速度測試工具:Google Page Speed Insight
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是由 Google 推出的免費網站速度檢測工具,操作簡單、介面直覺,對於剛開始關注網站效能的行銷人員或網站管理者來說,是非常友善的入門選擇。

它的最大優勢,是能直接提供與 Google 搜尋排名相關的核心指標,像是:
- LCP(最大內容繪製時間):影響使用者感知網頁「何時完成主要內容顯示」
- INP(互動延遲):衡量點擊按鈕或滑動時的反應速度
- CLS(累積版面位移):評量視覺穩定性,像是圖片會不會忽然跳動或按鈕移位
以上指標都是 Google 官方明確列入 SEO 評分的評估項目,表示除了網站速度外,它更直接告訴你「哪裡卡住、會不會影響排名」。
再加上 PSI 的檢測結果結合「真實的使用者經驗」與「模擬環境下的技術診斷」的雙重分析,讓你同時看見用戶實際遇到的問題,及背後的技術成因,幫助做出更有效的優化決策。
此外,它也可以對行動版與桌機版分別評分,並給出具體的優化建議,讓開發團隊與非技術人員都能清楚了解如何調整。
(二)網站速度測試工具:WebPageTest
WebPageTest 是一款功能完整的免費網站速度測試工具,專門用來分析網頁的載入速度與各項性能瓶頸,深受網站開發者、SEO 專家青睞。

相較於其他工具,WebPageTest 的特別之處是可以針對以下變數進行客製化測試,像是:
- 測試地點:可選擇全球多個城市節點,模擬國內外訪客的載入狀況
- 裝置與瀏覽器:可切換桌機、行動裝置、不同作業系統與瀏覽器版本
- 網路條件模擬:可模擬 4G、3G、Wi-Fi 等不同速度,反映真實載入環境差異
WebPageTest 的資料層級比一般工具更細緻,適合網站改版前的效能評估、或是跨國網站想了解各地區速度表現時使用,但需注意免費版本一天僅能測試一次。
📍WebPageTest 進入網址:https://www.webpagetest.org/
(三)網站速度測試工具:Pingdom Tools
Pingdom Tools 是一款同時支援免費與付費版本的網站速度檢測工具,雖然免費版提供的資訊相對簡化,但對於想快速掌握整體效能表現的使用者來說,是非常方便的選擇。

它的亮點在於報告設計直觀,能快速顯示以下資訊:
- 總載入時間與頁面大小:一眼看出網站是否回應緩慢
- 各資源載入時間:列出 CSS、JS、圖片等資源的加載時間與順序
- 效能評分與建議:提供類似 PageSpeed Score 的簡易分數與優化方向
若升級付費版本,還能設定自動監控與即時警報,一旦網站速度變慢或無法連線,系統會立即通知,確保不錯過任何效能異常。
📍Pingdom Tools 進入網址:https://tools.pingdom.com/
(四)網站速度測試工具:GTmetrix
GTmetrix 是一款整合視覺化報告與技術診斷的網站速度分析工具,它結合 Google Lighthouse 與多種自訂條件,無論是網站管理者、開發者還是行銷人員,都能從中獲益。

GTmetrix 的主要特色包括:
- 整合 Lighthouse 評分與建議:全面涵蓋網站效能、可及性、SEO、安全性等
- 詳細瀑布圖(Waterfall)分析:清楚標示每個資源的載入順序與延遲點
- 影片錄影回放功能:將網站載入過程視覺化呈現,幫助找出關鍵卡頓瞬間
GTmetrix 還能以付費方案進行自動化監控與報告紀錄,適合需要長期追蹤網站效能變化、或協助開發團隊迭代優化時使用。
📍GTmetrix 進入網址:https://gtmetrix.com/
(五)網站速度測試工具:Google Search Console
Google Search Console(GSC) 是 Google 提供的網站管理工具,雖然核心是追蹤網站在搜尋結果的表現,但它也內建網站速度檢測功能:頁面體驗(Page Experience)。
GSC 會將表現不佳的頁面分類列出,讓你快速知道哪些網址需要優化,還會追蹤修正後的改善狀況,是非常實用的整體監控工具。

相較於前面四個測試工具多以單一頁面為主,GSC 的優勢在於它提供整站等級的趨勢觀察,差異舉例就像:
- PageSpeed Insights 等工具:像是你走進一間房間,檢查冷氣有沒有壞、燈亮不亮、水龍頭有沒有漏水,是即時檢查單點的技術工具。
- Search Console:像是你看整棟大樓的檢查報告,知道哪幾層樓電壓異常、哪幾間廁所漏水、整體狀況變好還是變差,是用來看全站趨勢與健康概況的後台報告。
| 5 款測試網站速度工具比較 | |||
| 工具 | 適合對象 | 收費 | 主要指標/功能 |
| PageSpeed Insights | 網站管理人 | 免費 | LCP/INP/CLS分析與建議 |
| WebPageTest | 需跨國、技術需求高者 | 免費 | 節點切換、詳細資源拆解 |
| Pingdom Tools | 新手、商業網站 | 免費/收費 | 整體分數、載入順序 |
| GTmetrix | 技術者、開發團隊 | 免費/收費 | Waterfall、Core Web Vitals 等 |
| Search Console | 管理網站 SEO 者 | 免費 | Page Experience/趨勢報告 |
測試網站速度發現不及格?這 6 種優化方式幫你突破瓶頸!
(一)壓縮圖片,改用現代格式(如 WebP、AVIF)
圖片一直是網頁「最大流量占比」的資源類型,Google Chrome 官方也提到:一個網頁平均有 2MB 的載入量,其中圖片就佔了一半以上。
也就是說,若是處理好圖片問題,就可以大幅提升網站速度,效果可能比優化其他資源還要明顯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使用免費線上工具壓縮圖片
如果網站 banner 只需 1200px 寬度 ,就算上傳 4000px 的大圖再壓縮也沒意義,因為多出來的尺寸根本不會顯示。
因此建議先調整到適合網站的尺寸,再壓縮才能真正減少載入時間。
以下提供壓縮圖片的方便工具:
- TinyPNG:支援 JPG、PNG,壓縮比佳
- Squoosh:可自訂壓縮比例與品質
2️⃣ 解決方法:轉換為現代圖片格式(WebP/AVIF)
舊圖片格式像 JPG、PNG 雖然常見,但壓縮率不高、檔案大。
而 WebP 和 AVIF 是近年主流的圖片格式,能在不明顯影響畫質的情況下,把檔案變得更小,提升載入速度。
除了使用 Photoshop 輸出、或網站後台整合自動轉檔外掛之外,也可以使用 CloudConvert、Convertio 等線上工具轉檔。
| 不同圖片格式比較表 | |||
| 檔案格式 | 檔案大小(相對) | 優點 | 適用情境 |
| PNG | 大 | 支援透明背景,畫質無損 | Logo、icon、有透明需求的圖 |
| JPG | 中 | 色彩豐富,壓縮後畫質仍不錯 | 實景照片、人物、場景照 |
| WebP | 小 | 壓縮率高,畫質接近 JPG,支援透明與動畫 | 網站通用圖片優化首選 |
| AVIF | 最小 | 壓縮率極高(比 WebP 再小 20%~30%),畫質好 | 想極致優化行動版速度時使用 |
(二)啟用瀏覽器快取與伺服器壓縮(如 Gzip、Brotli)
當使用者打開網站時,網頁上的所有內容都需要從網路下載,如果每次使用者進入網站都要重新下載這些內容,自然會拖慢網站速度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啟用瀏覽器快取
可以啟用「瀏覽器快取」的功能,也就是請瀏覽器「記住」重複內容,像圖片、字型、按鈕效果等,讓使用者下次再造訪時不用重新載入,降低重複請求響應時間。
2️⃣ 解決方法:啟用伺服器壓縮(Gzip 或 Brotli)
讓 HTML、CSS、JS 等檔案在傳送前變得更小,減少傳輸資料量,讓頁面更快出現在使用者眼前。
而 Gzip 和 Brotli 是兩種常見的檔案壓縮技術,Gzip 是最常見的做法,而 Brotli 的壓縮效果更好,支援的瀏覽器也越來越多。
| 啟用瀏覽器快取與伺服器壓縮 | |||
| 技術類型 | 主要功能 | 實際效果 | 適用資源 |
| 瀏覽器快取 | 讓使用者瀏覽器記住常用資源 | 避免重複下載,加快速度 | 圖片、CSS、JS等靜態檔案 |
| 伺服器壓縮 | 在資料傳輸前先把壓縮減少體積 | 快速傳輸、減少流量 | HTML、CSS、JS等文字檔 |
📝 小說明
CSS 全名是「Cascading Style Sheets」,負責「讓網頁變好看」的東西,像是網站的字體、顏色、大小、按鈕、標題、版面設計。
而 JavaScript 是一種讓網站「會動起來」的電腦語言,例如按下按鈕後切換畫面、展開選單、彈出提示、輪播圖效果等畫面互動功能。
(三)精簡與延遲載入 JavaScript(Lazy Loading)
當使用者打開網站時,不只會載入圖片,其實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程式碼(像是動畫、表單驗證、彈跳視窗等)也會一起被載入。
而這些程式多半是由 JavaScript 寫成的,如果檔案太大、數量太多,就會讓網站變得更慢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精簡 JavaScript 檔案
有些 JavaScript 功能其實並不是每一頁都會使用,但卻仍然被整包載入。
建議可以把不需要的部分刪掉,只載入當前頁面用得到的功能,減少檔案大小與執行負擔。常見方式包括:
- 合併多個小檔案成一個
- 移除沒在用的函式或套件
- 使用「壓縮工具」移除空白與註解(如 Uglify、Terser)
2️⃣ 解決方法:延遲載入(Lazy Loading)
有些 JavaScript 功能或第三方資源(像是聊天小工具、地圖、廣告追蹤等)其實可以等到頁面載入完、使用者滑到特定區域後再載入,降低一開始的載入壓力,讓畫面更快出現。
| 程式碼精簡與延遲載入 | ||
| 技術策略 | 主要效果 | 適用場景 |
| 精簡 JavaScript | 降低 JavaScript 體積,加速初始載入 | 所有網站 |
| 延遲載入 JavaScript | 優先載入必要 JavaScript ,非必要延遲執行 | 互動功能多、畫面豐富的網站 |
(四)使用 CDN(內容傳遞網路)
當使用者造訪網站時,瀏覽器會從網站的主伺服器下載內容,但其實這些資料在傳輸過程中會受到「距離」影響,伺服器越遠,下載時間就越久,延遲也會增加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的網站伺服器架設在台灣,台灣本地的使用者會載入得很快;但如果有人從美國、日本或歐洲造訪,就得「跨海」連線,資料傳輸過程自然會變慢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使用 CDN
CDN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,內容傳遞網路)是在全球各地設置伺服器節點,幫你複製網站的靜態資源到各地伺服器,當用戶造訪時,會自動由距離最近的 CDN 節點取得資料。
例如:
- 台灣的使用者從台北節點讀取圖片 → 載入快
- 日本的使用者從東京節點讀取圖片 → 延遲低
- 美國的使用者從洛杉磯節點讀取 CSS → 無需跨海下載
CDN 節點就像開一間「離客人最近的分店」,越多人造訪、距離越遠、網站越大,使用 CDN 的效益就越明顯,對於跨區域訪問、圖片資源多或網站訪客量大的情況來說,很有幫助。
(五)減少 HTTP 請求與合併資源
當使用者打開網站時,瀏覽器會針對每一張圖片、每一段 CSS 樣式、每一個 JavaScript 程式碼,分別向伺服器「發送請求」(也就是所謂的 HTTP 請求)下載資源。
請求數量越多,載入速度就越慢,因為每一次請求都會耗費時間等待伺服器回應。
如果網站用了 30 個圖片檔、5 個 CSS 檔、10 個 JS 檔,等於就有超過 40 次請求同時進行,拖慢整體網站速度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減少 HTTP 請求
- 移除不必要的資源:像沒在用的 icon、CSS 效果、JS 套件都可以清除
- 圖片精簡:改用 CSS 背景色、SVG 向量圖或 sprite 技術合併多張圖
- 只在需要的頁面載入對應資源:不必每一頁都載入全部 JS、CSS
2️⃣ 解決方法:合併與壓縮資源檔案
- 把多個 CSS 檔案合併成一個、JS 也一樣,減少請求次數
- 使用壓縮工具(如 Terser、Uglify、Webpack)壓縮程式碼,移除空白、註解、縮短變數名稱
HTTP 請求就像你在一間餐廳同時點了 50 道菜,廚房要分別備料、料理、送餐,只要其中幾道卡住或送慢了,整桌菜就沒辦法完整上桌,體驗自然變差。
如果你能把菜色合併成套餐,或刪掉不必要的小菜,廚房準備起來更快,送餐也更順利。網站也是一樣,減少請求數量、合併資源,能讓頁面更快出現,提升網站速度。
(六)定期檢查效能與更新 CMS 外掛
若是使用 WordPress、Joomla、Drupal 這類 CMS 架站工具,網站上會有很多外掛增加功能,像表單、輪播圖、社群分享等。
雖然外掛方便歸方便,但用久了沒更新或加裝太多,也可能變成拖慢網站速度的元凶。
1️⃣ 解決方法:定期檢查效能
- 建議每 1 至 2 個月使用一次 PageSpeed Insights 或其他工具,檢查首頁與重要頁面的效能變化
- 留意核心指標(如 LCP、CLS、INP)是否突然變差,代表網站效能可能出現問題
2️⃣ 解決方法:管理與更新外掛
- 刪掉沒在使用的外掛,像是測試用的功能沒關閉也會佔資源
- 避免安裝重複功能的外掛,例如兩套 SEO 工具、兩個圖片壓縮插件
- 定期更新外掛與主題,開發者常會修正效能問題與安全性漏洞,沒更新反而會拖慢網站速度或造成衝突
| CMS 外掛定期更新 | ||
| 項目 | 建議頻率 | 重點工具/步驟 |
| 效能檢查 | 每 1 至 2 個月一次,或重大調整後 | PSI、GTmetrix、GSC |
| 外掛更新 | 每 1 至 2 週一次 | CMS 內建更新管理 |
| 外掛精簡 | 每季或半年審查一次 | 移除未用、低評或不常維護外掛 |
搞懂網頁速度變慢的 4 大主因,SEO 優化才不會白做工!

(一)圖片未壓縮或尺寸過大
網站變慢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就是圖片檔案過大。
其中常出現的狀況是圖片原始尺寸遠超過實際需要的顯示大小。
像是網站橫幅 banner 只需要 1200px 寬的圖片,但你卻上傳了 4000px 的原圖,讓使用者每次打開網頁時,都會強制下載整張大圖,雖然畫面只顯示一小部分,卻浪費大量流量與時間。
如果這張圖片又沒有壓縮過,檔案可能高達 3 至 5 MB,尤其是 PNG 或原始 JPEG 格式,更會讓網站載入變得又慢又卡。
(二)JavaScript 或 CSS 過多、未優化
網站速度變慢的另一大主因,是載入過多或未經處理的 JavaScript 與 CSS。
JS 是控制網頁互動的程式碼,點擊展開選單、輪播圖切換;CSS 則是負責網頁排版與樣式。但如果這些檔案太大、語法複雜,或加上很多沒用到的效果與動畫,就會拖慢頁面載入速度。
特別是 JS,若寫法沒優化、不分流處理,可能會阻塞載入網頁的效率,導致使用者打開網頁時畫面一片空白、按鈕無反應。
(三)沒有啟用瀏覽器快取與伺服器壓縮
當網站沒有啟用瀏覽器快取,每次使用者造訪網頁時,瀏覽器都要重新下載所有資源,增加不必要的資料傳輸。
同時,如果伺服器沒有開啟 Gzip 或 Brotli 這類壓縮功能,HTML、CSS、JS 等檔案就會以原始大小傳送,檔案越大、距離越遠,使用者等畫面的時間也會越久。
這就像每次看同一部影片都要重新下載,而且還不壓縮,會浪費頻寬也拖慢速度。
(四)主機性能差或伺服器位置太遠
網站架在哪裡、主機效能好不好,都會直接影響網頁載入的速度。
如果主機規格太低(像是 CPU 慢、記憶體不足),一旦有太多使用者同時造訪,網站就會變得卡頓、甚至載不出來。
另外,如果你的網站伺服器放在美國,但主要使用者都在台灣,每次造訪網頁的資料都要「繞半個地球」傳送,時間自然會變長,載入速度也會變慢。
| 影響網頁速度變慢的 4 大主因 | ||
| 原因 | 說明 | 影響 |
| 圖片 | 上傳尺寸大於實際顯示需求,且未經壓縮 | 每次載入都下載大檔,拖慢速度、浪費流量 |
| JavaScript/CSS | 程式碼過多、未精簡,含多餘動畫或語法 | 阻塞載入,頁面空白或互動延遲 |
| 快取/壓縮 | 未啟用瀏覽器快取,伺服器未開 Gzip/Brotli | 檔案傳輸量大,載入時間加長 |
| 主機/伺服器 | 主機效能不足,或伺服器距離用戶過遠 | 訪客多時易當機,跨區連線延遲 |
分數不是一切!網頁速度測試的正確觀念總整理!
網站速度確實會影響 SEO、轉換率與使用者體驗,但其實不需要過度執著在工具上的分數,因為這些工具的本意,是幫助我們發現效能問題,而不是要求每個網站都要拿到 100 分。
網站經營真正該關注的重心,應該回歸到「使用者實際體驗與網站的穩定性」。
如果一味壓縮網站,只為了提升速度評分,反而會讓網站失去原有的互動性、視覺吸引力與品牌價值,變得本末倒置。
事實上,Google 搜尋對於網站速度的評估,更像是一種下限管控:當網站表現極度緩慢甚至影響使用,才會影響排名。也就是說,速度的角色更像是把關,而不是加分。
因此,我們在進行網站速度優化時,重點在於避免重大延遲與阻礙,而非為了分數而一再吹毛求疵。
網站速度是基礎,但它只是網站整體體驗的其中一塊拼圖。
在速度、功能與內容品質之間找到平衡,才是網站經營長期有效的做法。
讓品牌網站主動出現在受眾眼前
👉 透過關鍵字研究與競爭分析,讓品牌瞬間出現在搜尋引擎首頁
👉 設計可持續的內容與技術策略,確保網站長期保持高排名
👉 從網站優化到內容撰寫,助力品牌提高自然流量與轉化提升

延伸閱讀
🎈301轉址教學大全!301/302差異解析,沒設定好網站流量歸零!
🎈Robots.txt新手教學包:搞懂用途、語法實例,3步驟完整拆解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