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後修改於 2025-07-02
AI 摘要正快速改變搜尋生態,排名第一的網頁仍平均可能流失 34.5% 的點擊率。AI 摘要多出現在推理型查詢、資訊導向搜尋、具體長尾關鍵字,以及 FAQ、清單格式等容易被 AI 擷取的內容類型。面對這樣的轉變,SEO 不該只追求曝光,而要優化內容結構、調整關鍵字策略,並強化品牌的不可替代性,讓使用者不只是看過,更願意點擊、留下並產生行動。
Google AI 摘要是什麼?對搜尋結果有何影響?
- AI 摘要(AI Overview):Google 利用 AI 自動整理多個網頁內容,直接在搜尋結果頁呈現簡明回答,讓使用者不需點進網站就能獲得解答。
- AI 摘要與過往差異:AI 直接在搜尋頁呈現整理過的答案,強調即時彙整;而傳統搜尋結果則需由使用者自行點選連結、逐一查找資訊,仰賴點擊探索。
(一)AI 摘要是什麼?SGE 怎麼運作?
AI 摘要(AI Overview)的前身叫做 SGE,全名是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,也就是「生成式搜尋體驗」。
SGE 在 2023 年在美國率先開放試用,Google 官方表示「正在將生成式 AI 帶入 Google 搜尋,讓你能更自然提問、快速掌握主題重點」。到了 2024 年,這項功能正式定名為「AI Overview」,也就是現在搜尋結果中看到的 AI 摘要。
當你搜尋一個關鍵字時,Google 不再只列出一堆網站連結,而是直接幫你「整理答案」,它會讀取多個網站,再利用 AI 幫你寫出一段看起來完整的摘要,同時還會附上參考資料。
我們以「threads 廣告」關鍵字,比較傳統搜尋結果與 AI 摘要顯示樣式:


(二) AI 摘要 vs 傳統搜尋結果?
過去的傳統搜尋會在搜尋結果頁(SERP)中列出一串網站連結,使用者得自己點進去逐一比對、尋找答案;但現在有了 AI 摘要,Google 會直接幫你整理來自不同網站的重點,讓你在搜尋頁上快速獲得解答。
雖然提升了搜尋效率,卻也可能讓使用者看完摘要離開,根本不再點進網站,這種現象被稱為「零點擊搜尋」,意思是搜尋者已經從搜尋頁本身滿足搜尋意圖,不需點擊就成完成搜尋目的。
但這也導致一個新的問題:原先出現在首頁、應該有機會被點擊的網頁,卻因為 AI 摘要搶走使用者的注意力,點擊機會被壓縮。
即使你的網站排在第一頁,甚至是第一名,如果沒被 AI 摘要引用,就很可能被使用者忽略,點擊率下降,流量也跟著減少。
傳統搜尋與 SGE 的差異 | ||
傳統搜尋 | SGE | |
呈現方式 | 依賴關鍵字與網頁排名,顯示多個網站連結 | AI 自動生成摘要,直接顯示重點 |
查詢理解能力 | 主要依靠關鍵字匹配,對語意理解有限 | 能理解語意與查詢意圖,處理複雜問題 |
資訊來源 | 每個連結為一個網站 | 從多個網站擷取資料後由 AI 統整 |
使用者操作 | 需自行點擊連結、比對資訊,耗時較長 | 不用點連結就能看到整理後的答案,耗時較短 |
SEO 目標 | 優化排名讓使用者點進網站 | 結構清晰、語意完整,增加被 AI 摘錄機會 |
AI 摘要讓資訊來源變得集中、探索深度變少,使用者更依賴搜尋頁面上 AI 的「即時答案」。雖然搜尋流程變快,卻對網站自然流量與 SEO 經營策略形成全新挑戰。
哪些情境下 AI 摘要會出現?哪些內容最容易被取代?
- AI 摘要容易出現的搜尋情境:
1.問題型、資訊導向的搜尋:當使用者輸入的是為了解釋、定義、用途等資訊目的導向的問題時,AI 摘要傾向直接回應核心答案。
2.較為複雜的推理型查詢:包含條件分析、選擇建議或多步驟思考的搜尋情境,AI 會嘗試整合網路資訊給出整理後的建議。
3.長尾關鍵字與具體提問:查詢語句越長、描述越明確,越容易觸發 AI 模型產生針對性的摘要內容。
4.網路已有大量內容:AI 倾向針對已有豐富、穩定資訊來源的主題做摘要整合,提升準確度與可信度。
5.具結構化格式的內容類型:如 FAQ 問答、清單條列、步驟教學等具邏輯結構的格式,便於 AI 擷取與重組資訊作為摘要輸出。
📝 AI 摘要不是每次搜尋都會出現
雖然 AI 摘要已經正式上線,但它並不是在每次搜尋時都會出現,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會被觸發。
Google 會根據搜尋的內容來決定要不要顯示 AI 摘要,主要評估三個因素:問題的複雜度、有多種解釋方式,以及目前網路上是否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參考。
如果你搜尋的問題很簡單,像是「1 公斤等於幾公克」這類有明確答案的提問,幾乎就不會啟動 AI 摘要;若牽涉到醫療、法律、財經等高度專業或敏感領域,Google 也會保守處理,以免 AI 內容誤導使用者。
📝 AI 摘要容易出現的時機
AI 摘要不是每次都會出現,但只要符合某些條件,就比較有機會被啟動。以下這幾種查詢類型,觸發率相對高:

(一)問題型、資訊導向的搜尋
「資訊型關鍵字(Informational Keywords)」,是指使用者的搜尋目的是想要獲得一個答案、解釋或教學,而不是找明確品牌、購物或特定網站。
這類查詢多半是對某個主題不熟,想快速了解背景知識,常見的句型包含「什麼是」、「為什麼」、「如何」這類問句開頭的問題,舉例來說:
- 「什麼是 ROI?」
- 「為什麼要每天補充膳食纖維?」
- 「如何養成運動習慣?」
這類問題有個共通點:它們都是開放式問句、句子夠完整,而且語意明確,讓 Google 很容易判斷你是需要一段解釋或教學。
也因為 AI 摘要的設計初衷就是幫助使用者快速抓到主題重點、少花時間跳轉多個網頁,所以只要搜尋問題屬於「需要統整說明」的資訊型查詢,系統就會比較積極啟動 AI 摘要。

(二)較為複雜的推理型查詢
有些搜尋問題,會需要整合好幾個面向、做出選擇、或一步一步解釋流程。
對使用者來說,較為複雜的查詢比較難靠單一網頁獲得完整答案,這時 Google 就會啟動 AI Overview,自動幫你彙整清楚的資訊說明。
舉例來說,「四天三夜怎麼玩曼谷最順?」問題中包含地點安排、交通選擇、景點排序、住宿考量等等,資訊很分散,AI 就會從各個網站抓資料,整理出一個建議行程。
又或者像「2025 哪張信用卡回饋最高?」需要比較眾多產品的查詢,系統會幫你統整不同卡片的優缺點,讓你不用自己一張一張去翻。

(三)長尾關鍵字、描述明確具體的提問
長尾關鍵字指的是搜尋量較低,但描述比較具體的關鍵字組合。
像是「適合健身族的無糖優格推薦」、「如何安排三天兩夜沖繩自由行」,比起「優格」或「沖繩」會更清楚指出使用者想知道什麼資訊、解決什麼問題。
描述明確具體的查詢,就等於提供更多上下文訊息,讓 Google 可以更準確判斷使用者意圖。
AI 一旦能掌握使用者「真正想問什麼」,就能更容易從多個網站中抓取資料、整合摘要在搜尋結果上給出答案。

(四)網路上已有豐富可靠資料的主題
AI 摘要的產生需要有足夠的內容作為參考來源。
如果一個主題在網路上已有大量可靠、結構清楚的文章,Google 的 AI 就能從中擷取出重點,整理成一段有邏輯的重點。
例如像「維生素 C 的功效」、「如何提高 SEO 權重」、「手機記憶體怎麼清理」等主題,網路上已有成千上萬篇內容可供比對、統整,自然更容易觸發 AI 摘要功能。
反過來說,若是冷門問題、資訊分散,或是爭議性高、缺乏權威資料的主題,AI 就會選擇不顯示摘要,以免提供不準確或片面的回答誤導使用者。

(五)FAQ、清單整理等容易被擷取的格式
前面提到的四種容易觸發 AI 摘要的情境,都是從使用者角度出發;但如果換成網站經營者的立場,其實還有一個更主動的做法:讓內容寫得更結構化、更容易被 AI 判讀。
當文章中使用結構化 Schema 標記,能提升 AI 擷取摘要時的準確率,因為 AI 模型傾向選用語意封閉、格式清晰的段落來組成摘要內容。
像 FAQ 問答、條列清單、步驟整理等格式,因為結構清楚、邏輯分明,降低了 AI 辨識的難度,讓 AI 在擷取資料時更容易理解語意、抓準重點,幫助 AI 更準確地判斷內容與段落意義。
(六)購物與評論頁面目前影響較小,但未來難料
目前來看,購物頁與評論頁較少出現在 AI 摘要中,整體流量影響相對較小。
針對帶有明確商業意圖的查詢,像是「哪裡買 Dyson 吹風機」、「Uniqlo 薄外套」等,Google 多半會優先呈現購物廣告、品牌官網或比價平台,而非讓 AI 摘要主導頁面。
畢竟這類查詢背後會帶有明確的交易需求,Google 若讓 AI 摘要搶占版面,反而可能干擾使用者的購買流程、壓縮廣告商的曝光空間,影響平台整體的轉換成效。
因此,在這類高價值查詢上,Google 會更傾向保留版位給廣告商,以維持自身的轉換效率與收益,AI 摘要的能見度會被刻意降低。

不過,若回頭看我們前面提到的五種容易觸發 AI 摘要的情境特徵,其實也在不少評論型內容與開箱文中出現。
舉例來說,一篇開箱文章如果有詳細規格比較、使用建議、購買建議,或是用心列出「哪款適合什麼族群」的清單式整理,就容易被 AI 辨識為具有結論性與摘要價值的段落。
雖然購物與評論頁面在現階段的影響不大,但只要內容結構愈來愈像「教學+分析+比較」的格式,未來也有可能被 AI 摘要擷取重點、卻不導回流量。
對內容經營者來說,是個值得提前思考的風險,也提醒我們在規劃商品內容時,不只要寫得有價值,更要思考呈現方式與 SEO 配套策略。
排名沒變,流量卻腰斬?AI 正悄悄吞掉你的自然點擊!
(一)AI 摘要讓原本在第一名的網頁平均損失 34.5% 的點擊率
過去我們常把 CTR(點擊率)當成衡量搜尋排名表現的重要指標,只要網站排在越前面,通常就越容易被點擊,CTR 自然也會比較高。
但自從 Google 將 AI 摘要(SGE/AI Overview)套用到搜尋結果後,遊戲規則開始動搖。
根據 Ahrefs 針對 30 萬筆關鍵字分析調查:其中一半會觸發 AI 摘要,另一半則不會,作為對照組。發現觸發 AI 摘要的搜尋結果點擊率(CTR)大幅下滑,但實際排名沒有改變。
🔎 CTR 下降數據比對:
a.觸發 AI Overview 的關鍵字:
- 2024 年 3 月:CTR 排名第一為 0.073
- 2025 年 3 月:下降到 0.026

b.未觸發 AI Overview 的關鍵字:
- 2024 年 3 月:CTR 為 0.056
- 2025 年 3 月:下降到 0.031

Ahrefs 根據這些資料推估,AI 摘要讓原本在第一名的網頁平均損失了 34.5% 的點擊率。
若是換算成更好理解的數字,可以想像成原本每 10 個會點進網站的使用者,現在有超過 3 個人看完 AI 摘要就離開,再加上這些流量原本具備轉換潛力的話,整體業績自然也受到牽動。

根據以上數據,會發現就算沒有觸發 AI 摘要,CTR 還是可能變低,但這不代表內容退步,而是使用者的搜尋習慣正在被改變。
現在有許多使用者打開搜尋結果時,會下意識期待 AI 整理好的重點,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個一個連結慢慢點,整體點擊意願自然下降。
再加上搜尋頁面裡越來越多結構化元素,像是精選摘要、知識圖譜、影片推薦等,也會攔截本應導向自然搜尋結果的使用者點擊。
簡單來說,就算你的關鍵字沒被 AI 摘要直接取代,也會受到整體搜尋版面與使用者行為變化影響。
(二)品牌頁/主力頁監控指南:5 步驟掌握趨勢變化
需要注意的是,不只資訊型關鍵字會被 AI 摘要分流,就連品牌字流量也可能被攔截,是許多經營者容易忽視的風險。
過去使用者搜尋品牌名稱,多半會直接點進官網。但現在若品牌字出現在 AI 摘要中,而且還被拿來跟其他競品一起比較,使用者就可能先看摘要內容,而不是點你的連結。
舉例來說,搜尋「GPT 是什麼」,AI Overview 會整理成:「GPT 是一種大型語言模型(LLM)和生成式AI框架…」,下方連結卻引用第三方評測,而不是 GPT 官網。

這種情況在品牌競爭激烈、產品同質性高時會特別明顯。就算你是原商家,曝光主導權也可能被 AI 重組的邏輯稀釋,流量自然被瓜分。
🔎經營者該如何進行監測?
在 AI 摘要與搜尋結果頁不斷變動的環境下,網站經營者更需要建立「核心指標頁」來追蹤長期影響,其中最關鍵的,就是自家品牌介紹頁、主力產品頁、或具代表性的資訊型內容頁。
這些頁面通常扮演著品牌被搜尋、被認識、甚至是促成轉換的角色,一旦曝光或流量有異動,就可能代表搜尋行為或搜尋版面出了變化,像是 AI 摘要擠壓自然排名,或演算法更新導致排序波動。
建議觀察這些頁面的自然排名、曝光、點擊率(CTR)、流量變化,可以更清楚掌握整體 SEO 環境的異動,以下是五個建議步驟:

1. 固定追蹤頁面:先挑出 3 至 5 個指標頁
從品牌網站中選出幾個最能代表核心業務的頁面,像品牌首頁、明星商品頁、核心部落格文章。這些頁面在搜尋結果的表現,最能反映整體 SEO 狀況。
2. 每月紀錄 4 項主要數據指標
使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或 Ahrefs、SEMRush 等工具,定期觀察以下項目:
- 自然排名變化(特定關鍵字是否掉出前 3 名)
- 曝光次數變動(顯示在搜尋頁的機會是否減少)
- CTR 點擊率(點擊變少是否和摘要搶眼球有關)
- 實際流量(點進來的使用者變多還是變少)
3. 比對觸發 AI 摘要的搜尋頁面與否
使用第三方 SEO 工具或人工搜尋交叉比對,看哪些關鍵字觸發 AI 摘要,而你的頁面是否有被引用、或是出現在摘要下方卻被搶走注意力?
4. 留意搜尋頁排版變化(SERP Features)
除了 AI 摘要,也要觀察是否出現了更多競爭版位,像是影片區塊、圖片、FAQ 等擠壓自然結果,影響 CTR。
5. 做簡單圖表或記錄表格,觀察趨勢變化
建議每月或每季,將指標整理成一張明確的趨勢圖,幫助快速看出哪些頁面受到影響、是哪一項數據開始變動,提早發現問題、即時優化內容或結構。
持續追蹤不只能提早發現問題,也能幫助調整內容方向、優化結構,穩定品牌在線上的可見度與競爭力。
AI Overview 壓境,品牌與 SEO 怎麼辦?3 大方向找回流量與機會!
- 內容格式優化,讓內容有機會進入摘要區:用結構化資料標記、多用清單格式、段落明確搭配題、避免冗長敘述及模糊語意、開頭放 TLDR 或摘要區塊。
- 調整關鍵字策略,聚焦使用者行動與深度內容:鎖定高意圖但具情境性的長尾查詢、有策略地導向品牌主頁或產品頁、導向內容中延伸更深層的關聯問題。
- 強化品牌認知,創造不可替代性:統一品牌語言與內容風格、讓品牌出現在標題與小標中,提升辨識度與點擊率、打造原創觀點與主題權威、建議知識型內容集群、結合社群與 UGC。

(一)內容格式優化,讓內容有機會進入摘要區
AI 模型在擷取資料時,會優先選擇語意明確、結構清晰的內容,因此想讓內容有機會被收錄進 AI 摘要區,格式設計是一大關鍵。
✏️ 用結構化資料標記:像是 FAQPage(常見問答)、HowTo(教學流程),能幫助搜尋引擎精準理解段落內容與用途,提升被引用的機率。
✏️ 多用清單格式 <ol>、<ul>:條列式內容能快速傳遞重點,讓 AI 更容易判斷這是一段封閉式答案,適合步驟教學、比較分析。
✏️ 段落明確搭配 H2/H3 標題:每個小主題都用小標清楚區隔,再搭配簡潔段落說明,讓系統能抓到每段內容的主題與邏輯。
✏️ 避免冗長敘述、模糊語意:AI 要的不是華麗文字,而是能直接解答使用者問題的資訊。每段盡量聚焦一個問題、一個答案。
✏️ 開頭放 TLDR 或摘要區塊:可以在開頭加一小段「重點整理」或 TLDR 區塊(Too Long; Didn’t Read),直接點出核心結論,有利於讀者與 AI 一開始就明白文章精髓。
延伸閱讀🎈SEO文章怎麼寫?拆解SEO文章8元素,7步驟教你寫出SEO結構文章!
(二)調整關鍵字策略,聚焦使用者行動與深度內容
AI 摘要盛行後,不少「表層查詢」會被摘要直接攔截,像是「什麼是 SEO」、「維生素 C 有什麼功效」等基礎問題,使用者往往在搜尋頁就被 AI 滿足,不再點進網站。
這時候,關鍵字策略就不能再停留在只追流量或搶定義說明的層次,而應該轉向使用者更有「行動意圖」與「轉換潛力」的查詢。
✏️ 鎖定高意圖但具情境性的長尾查詢
與其針對容易被 AI 摘要攔截的定義型關鍵字查詢下功夫,不如將內容策略轉向比較型、實測型、評論型的關鍵字。
像是「氣炸鍋推薦比較」、「兩款平價氣炸鍋實測心得」等內容,通常出現在使用者即將做出選擇的階段,不僅點擊意願高,也更具轉換潛力,且比起「什麼是氣炸鍋」讓 AI 較難完整覆蓋。
同時,也建議優先佈局具情境性的高意圖長尾查詢,像「適合大學生的筆記型電腦推薦」、「孕婦能不能喝黑咖啡」,背後通常涉及個人需求與實際選擇,AI 難以提供單一答案,更容易吸引使用者點進網站細看,比單純解釋名詞更具價值與黏著力。
✏️ 將內容有策略地導向品牌主頁或產品頁
在評論、比較文章中,加入清楚的 CTA(Call To Action)與內部連結,導回品牌官網、核心商品頁,把流量轉化為更具商業價值的連結,而不只是純資訊瀏覽。
✏️ 在問題導向內容中延伸更深層的關聯問題
如果仍須撰寫基礎知識型內容,也可在內文延伸出「哪一款最適合我?」、「哪些品牌評價最好?」等導向選擇的問題,提高點擊動機、降低摘要阻斷效果。
(三)強化品牌認知,創造不可替代性
面對 AI 摘要搶盡版面、使用者注意力分散的搜尋環境,要在 SEO 中強化品牌認知、創造不可替代性,早已不只是「排在前面」那麼簡單,而是要讓搜尋引擎與使用者都認得你、記得你、選擇你。
✏️ 統一品牌語言與內容風格,讓人一眼辨識
不管是產品頁、部落格文章還是 FAQ,用字、語氣、排版邏輯都應該有一致的調性。能讓使用者看兩段就知道「這是你的內容」,強化品牌記憶點。
也讓 AI 在讀取網頁時,更容易辨識出哪些內容來自同一來源、具代表性。
✏️ 讓品牌出現在標題與小標中,提升辨識度與點擊率
在文章標題、副標題中適度加入品牌名稱(例如:「ADBest 專業廣告代操」),不只能增加品牌曝光,也能幫助使用者在搜尋結果中快速辨認出你的網站,提高點擊機率。
Google 有時也會將品牌名稱套用在標題展示,在 AI 摘要下方提升品牌存在感。
✏️ 打造原創觀點與主題權威,不做內容搬運工
搜尋結果裡常常出現「一樣的東西講 100 次」,但真正具備價值的,是品牌方自己的獨特觀點與經驗。
結合實測、數據觀察、專業見解,讓你的內容成為領先、可信任的解釋來源,不但提升被引用的機率,也讓 AI 難以用別人的內容取代你。
✏️ 建立知識型內容集群,擴大品牌內容領域權重
別把內容當成一篇篇各自獨立的文章進行,應該以「主題集群(Topic Cluster)」的概念來規劃內容架構。從核心主題出發,延伸撰寫一系列關聯性高的文章,再利用連結有策略地串聯,形成一個明確的知識網絡。
不只對使用者閱讀友善,也能讓 Google 清楚辨識你在該主題上的內容深度與完整度,幫助建立 E-E-A-T(經驗、專業性、權威性、可信度),讓你的網站成為搜尋系統眼中的「可信來源」。
✏️ 結合社群與 UGC,建立品牌的外部認同感
除了網站本身的內容經營,社群互動與使用者生成內容(UGC)也是現在 SEO 不可忽視的品牌資產。
當你能在搜尋引擎外的地方累積聲量,例如 Instagram 評價貼文、YouTube 開箱、Dcard 真實心得、Google 評論,都會在搜尋結果中留下印記,成為加強品牌信任的重要環節。
UGC 的價值在於:這不是你自吹自擂,而是別人替你說話,讓使用者在搜尋品牌時,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討論,更容易留下印象。
而這些來自使用者的推薦比起品牌廣告更有說服力,只要內容真實、語意明確,還有機會被 Google 視為可信的補充資訊,出現在搜尋結果中,甚至被 AI 摘要引用。
SEO 下一步:強化品牌與提升轉換的 3 個關鍵策略!
- 將 SEO 與品牌策略結合:內容不只為排名而寫,更應該成為品牌價值的展現與轉換入口。每一篇內容都要清楚傳達品牌立場與風格,建立可被記住、願意相信、具行動力的品牌印象。
- 導入 AI 工具:善用 AI 工具,不只能穩定輸出內容、維持品牌一致性,也能讓團隊專注於內容判斷與策略設計。
- 持續調整內容策略:AI Overview 持續變動,無論是收錄標準、演算法或搜尋習慣都在快速調整,內容策略需長期觀察、靈活調整,才能維持競爭力。

(一)將 SEO 與品牌策略結合,不再只求曝光與點擊
AI 摘要盛行的搜尋時代,SEO 也正在改變,過去我們追求的是曝光與點擊,但現在光被看見、被點進來已經不夠了,更重要的是:使用者是否記得你、信任你,是否願意採取行動,甚至再次回來。
現在的 SEO,更需要與品牌策略一起思考。不只是為了搶佔排名,更是要讓每一次搜尋接觸,都成為品牌觸點、轉換入口與信任累積的機會。
實際做法上,每一篇內容都應該思考:
- 能不能傳遞品牌的價值觀?
- 使用者讀完之後,會不會進一步採取行動?
- 是否設計了讓使用者回流、追蹤、購買的可能?
從下標方向、敘事風格、用字遣詞,到產品推薦的邏輯,都要讓人明確感受到這是某個「有主張、有立場的品牌」在說話。
當你把 SEO 視為品牌成長與業績提升的長期動力,就不再只盲目追點擊率或搜尋量,而是經營一個能被信任、被記住、被選擇的內容系統。
(二)導入 AI 工具,輔助內容產製與擴充效能
當品牌策略與 SEO 結合後,下一步就是善用 AI 工具,幫助品牌更穩定地生產內容、維持形象一致性,也能將團隊資源聚焦在更具價值的內容判斷與策略設計。
- 擴充內容數量與深度:對於同一主題,可以使用 AI 拆解為多篇子題內容,打造主題集群(Topic Cluster)提升 EEAT 的權威性與完整性。
- 修飾語句、提升可讀性:讓 AI 協助你潤飾語句、簡化用詞,確保內容易閱讀、段落結構清晰,提升使用者停留與互動機率。
- 語意重組、跨平台轉換:可透過 AI 將一篇內容改寫成不同版本,適用於社群貼文、EDM、影片腳本等,幫助內容擴散。
(三)觀察 Google 對 AI 摘要收錄的變化趨勢,持續調整內容策略
同樣的,在 AI Overview 持續演進的環境中,內容策略當然也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設定,而是一場長期的觀察與調整。
AI 摘要的收錄標準、Google 的演算法機制,以及使用者的搜尋習慣,都還在不斷變動中。
也許今天有效的內容架構或關鍵字策略,可能在幾週後就因為摘要邏輯微調而失去原先優勢。唯有持續觀察變化、主動調整方向,才能保持內容在搜尋結果中的競爭力。
建議你可以:
- 第一時間掌握哪些內容格式、段落架構或標記類型容易被 AI 摘要引用
- 以免被 AI 摘要稀釋流量時措手不及
- 找出仍然能驅動點擊與轉換的高價值主題,持續投入資源經營
- 讓 SEO 策略不只是搶排名與曝光,更朝「強化品牌印象」與「提升轉換率」進化
同時,也建議搭配 GSC、GA4 等工具,觀察頁面點擊率、曝光量與關鍵字流量的變化,尤其要關注原本表現穩定的資訊頁或主力頁面是否出現異動。
在 AI 主導搜尋版面後,內容不再只是被「看到」就足夠,而是能否被記得、被信任,促進下一步行動才是重點。
如果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穩住流量、維持品牌聲量與轉換效益,內容策略勢必得具備彈性,隨著 Google 的變化持續調整。
在 AI 摘要重塑搜尋版面的新時代,SEO 已不只是爭取曝光,更是品牌力與轉換力的比拚。ADBest 專業團隊結合 SEO 優化、內容策略與數位廣告實戰,協助品牌調整關鍵字布局、優化內容架構、提升品牌辨識,打造不易被取代的搜尋競爭力!
如果你正思考如何讓內容在 AI 搜尋時代脫穎而出,現在就是重新盤整數位策略的最好時機。歡迎與 ADBest 聯繫,一起讓搜尋成果變成品牌成果!
讓品牌網站主動出現在受眾眼前
👉 透過關鍵字研究與競爭分析,讓品牌瞬間出現在搜尋引擎首頁
👉 設計可持續的內容與技術策略,確保網站長期保持高排名
👉 從網站優化到內容撰寫,助力品牌提高自然流量與轉化提升
延伸閱讀
🎈SEO公司怎麼找?5個挑選方法+13間推薦公司讓你避開雷公司!
🎈B2B SEO經營指南!5大實際策略提升曝光,企業客戶主動找上門!
🎈廣告代理商是什麼?台灣五大廣告公司排名?廣告代理商怎麼挑?與媒體代理商差異?
🎈AI行銷全解析:4大優勢分析、5大市場趨勢及6款AI工具案例介紹!
